当初辛毗从青州南下的时候,赶路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二十来天,不算他在丹阳、吴郡驻留的延误。
回程就要慢得多,因为他不再是轻骑快马独行,得带着太史慈的军援运输队一路行军,光是出了长江口后沿海北上那段路,就得航行半个多月。
辛毗八月下旬向刘备辞行,估计至少九月底甚至十月上旬,才能回到青州。到时候袁谭在渤海郡的抵抗,估计已经打得比较艰苦了。
曹军在整个八月和九月,都会在河北保持攻势,这既会为曹操得到更多冀州的土地,也能把袁谭打得越发向刘备靠拢,所以刘备也不用急。
……
话分两头,辛毗行色匆匆赶路的这一个多月里,好不容易来一趟江夏的诸葛瑾,倒也不急着立刻回返丹阳。
他如今跟二弟阿亮各自分掌一州之地,难得有机会见面,也很少能回中枢述职。
这次回来,当然要抓住机会对刘备向上管理,顺便跟二弟一起参详一下地方政务中的疑难杂症。顺便也是借着这个名义休个假。
送走辛毗前两天,诸葛亮在听取向朗汇报的时候,向朗就提到了鄂县兵工厂的黑火药试验还不顺利,目前只能造出可以在无空气环境下燃烧的火药,而无法爆炸/爆燃。
诸葛瑾既然来了,也会在这事儿上搭把手,看看能不能稍稍加快点进度。
他首先想到的问题,可能是硝硫木炭的比例不对,比如木炭加多了,才会导致燃烧慢,就鼓励诸葛亮治下的试验员们试验更多的比例配合。
另外,作为现代人,诸葛瑾也知道一点常识,比如知道后世的火药要爆燃爆炸效果好,关键是火药颗粒化。
但诸葛瑾前世毕竟是搞教育工作的,只会纸上谈兵。具体怎么颗粒化,是用什么黏合剂把三种材料一份份精确配比黏起来么这些实践层面的东西他也不懂。
这也算是教书匠的悲哀,只有空对空的纯理论。
至于颗粒化之后的好处,他倒是能理解原理——无非就是希望在每一个局部范围内,硝硫木炭的比例都刚刚好完美。
否则只是总的比例完美,但混合不够充分不够均匀,比如一团火药里左边硝高一点右边炭高一点,反应的烈度和速度也依然会降低。
所以他能做的,也就是跟二弟再讨论讨论这些原理,启发二弟的思路,加深二弟的理解,然后让二弟自己去想办法落地实现。
诸葛亮花了几天时间,学习了大哥的理论猜想后,暂时也拿不出什么实验的头绪。
他只是简单评估了一下,就意识到这事儿今年绝对搞不定,明年也未必搞得定。
这也就注定,对于赖恭、吴巨那边的工作,只好先按照那天诸葛亮说的备选方案推进下去了。
想明白这一点后,九月初的一天,诸葛亮就找了个机会,跟刘备进谏说了这事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