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她的话,我也不由陷入了沉思。对呀,究竟是谁说女子只有成为贤妻良母才能成为圣贤的,明明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人有不同的气质之性,由此造成了人性的不同显现。
可是过去读到这地方的时候我就觉得奇怪,先贤说的明明是命由天降,性自命出,命、性、情,三者同源,人皆一致,本无区别,只是天性常常为感官所蒙蔽,以至于至善的四心在表现出来时有所缺憾,但是只要经过修养,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原初至诚的状态。
君子和小人按理说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后天的气有清有浊,但这是后天生成的,和先天又没有关系,究竟为何到了后儒就变成了人的性是不一样的,非要强调君子和小人之别?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本质是否有所不同历来争议颇多,但是在我看来两者并无区别,只是在后天修养上有所分歧。而且关于后天修养的目标也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德福一致,有人认为德福不一致,开始这一缘由被解释为时,后来为了突出守德的重要性便将圣人也分为了不同类型,以此使学说得以圆融,但我认为有很多解释不过是敷衍了事。总结而言,其实修养中最重要的是内在德性,也就是达到至诚境界。
若是这样说来,女子和男子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在后天休养可以达成的目标上也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就在于修养的路径有所不同。可是这一路径为什么会不同呢?贤妻良母真的等于圣贤吗?圣贤是为了天下,可是贤妻良母只是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两者真的可以混为一谈吗?
以前我问爹时,他总是说这样的问题与我无关,不是像我这种小人物可以关心的。但又有多少经学大师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甚至直到最后,都如明珠蒙尘不被人在意?
孔老夫子说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也说过舍生取义,君子真正要求的是一种境界,真正在意的是其所具有的品格,而不是所处的位置,所获得的财富和地位,这些人说的恰恰和经学原本的意思相反。
那么爹为什么说因为我地位卑微就不配提及呢?难道他的境界不是反倒很低微吗?
我知道自己这样想是在挑战权威,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思考。
上古时期女子的地位根本不像现在这样地位,更不会像如今需要裹脚。相反,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坏,人们连辫子都不愿意剪,更何况是裹脚这样有伤身体的事。而且那个时候的女子也没有那么在意贞洁,就像《凯风》这首诗的本意是在说孝子因为自己无法报答母亲而感到愧疚,可是后世却认为这首诗是说母亲要改嫁,儿子不愿意,所以母亲才有过错,儿子是孝子,这简直是在曲解!
《诗》本就是上古传下来的典籍,里面记载着很多女子写作的诗篇,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很开放的,甚至有专门的节日可以让男女同游,一点都不同于后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