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仕途,王肃并没有什么野心。
他真正追求的,乃是自己的学说能得到广泛推广与认可。
就如大儒郑玄的学说被称为“郑学”一样,他也希望日后自己的学说能被称为“王学”。
盖因一代人作一代人的事。
身为东海高门之后,他父亲王朗已然成就了三公门第,他日后能否可为三公对家门而言,裨益不大。
而《汉书·韦贤传》有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在诗书传家的时代,他如若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为门第再添一经学上的权威,那日后家中子孙后代累世簪缨、偶出三公乃是必然了。
就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一样。
彼最初起家时,不就是凭借治《孟氏易》嘛~
也正是如此,对仕途没有汲汲之念的王肃,对夏侯惠在朝中的作为其实并不反感。
相反,他还颇为赞赏。
社稷孤臣嘛,日后说不定会被青史不吝着墨呢!
唯有一点不好,是这类人往往不得善终。
而夏侯惠若是不得善终,那他的女儿自然也就被牵连了。
是故王肃枯坐堂前时,出于心疼女儿的心思,暗中腹诽天子曹叡胡乱指婚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的,他没有怪罪夏侯一家。
夏侯惠不必说,他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别人强求不了。
夏侯衡就更无法指摘了。
就在他将夏侯惠赶出家门的第二日,便带来了好几车财帛前来拜访王肃。
待被王肃引入内就坐后,他便满脸羞愧的道歉,一个劲的声称“自己没有教导好六弟,以致他狂悖不肖、屈尊王家之女”等等言辞。
姿态之诚恳,就差没有给王肃行大礼了。
最后,在王肃一番好生劝解之下,他才歉然离去。
那几车财帛他没有带回去,王肃也没有推辞就让家人收下了。
彼此都是奔着不惑之年而去的人了,有些事情心知肚明。
两家联姻是天子指定的,结果是无法更改的,且东海高门也做不出悔婚这种事来玷污家声、徒增他人耻笑。
这些财帛,其实就是夏侯家提前奉来的聘礼。
既然夏侯衡已经将夏侯惠赶出了家门,日后亲事的筹备与举办昏礼等诸多流程,他自然就不会再操持了。
提前奉上聘礼,是他念及父母皆亡故,最后践行长兄如父的责任。
至于,为何财帛如此之多嘛~
一部分是让王肃置宅子的。
安宁亭侯府邸很大,哪怕诸兄弟皆三代同堂了,都能安置得都绰绰有余,所以夏侯家并没有在京城内置别宅。
被赶出去的夏侯惠,自然就没有了栖身之地。
据市井好事之徒绘声绘色的茶余饭后中,夏侯惠被赶出府邸之时,身边仅有一个姓孙的老苍头随行;所携之物也只是日常衣物、弓箭与长短兵以及书籍等杂物,仅是一匹驽马拉着的小车就装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