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土耳其不甘心失去埃及、叙利亚等地,因为埃及有苏伊士运河,可以为土耳其换取巨额收入。但是,就因为埃及有一个苏伊士运河,那里也成了东西方列强激烈争夺的焦点。
在世界大战前,中华帝国选择了退出苏伊士运河,将股份套现,并且导演了一出精彩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巨大矛盾之戏,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爆发大战的导火索之一()。
到了战后,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知道世界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是和平状态,贸易繁荣,这个苏伊士运河将会得到巨额利润,因此希望重新控制这条重要的经济和战略通道。
同样,大战后协约国和同盟国达成了马德里和约,英法德三国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德国有鉴于世界大战期间根本兼顾不了苏伊士运河,为了一个苏伊士运河牵扯了德国相当的陆军兵力,而中华帝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早就成功运营,苏伊士运河对德国来说不在重要,因为德国商船不需要再经过法国控制的地中海经由苏伊士运河前往印度洋和太平洋,可以从中华帝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直接通过反而更安全。因此德国计划放弃苏伊士运河股份,以133亿德国马克的价格转卖给中华帝国。
刨除马克贬值因素,这笔钱实际上只相当于2000万龙币,跟送给中华帝国没有什么两样。当然,这实际上是中华帝国和德国之间的政治交易,德国在马克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将苏伊士运河的股份卖给中华帝国,自然便宜了中华帝国。作为回报,中华帝国除了保证巴格达铁路对德国畅通无阻之外,更是允许德国在战争期间使用巴拿马运河。后面这个对德国海军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样一来德国海军就可以全球快速投送,战争期间可以快速进入印度洋威胁英法在那里的殖民地了。
而奥匈帝国在苏伊士运河的股份直接被中华帝国获得,理由仅仅是奥匈帝国欠下中华帝国巨额的债务,对此奥地利和匈牙利也没有反对。
同样,土耳其在苏伊士运河的股份也被中华帝国得到,这是中华帝国承诺不支持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六世政府,承认凯末尔革命政府是土耳其唯一合法政府的条件之一。
这样,中华帝国实际上已经得到了50%的股份,而英法意三国始终不放弃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这令中华帝国非常不满。
很快,机会来临()。
世界大战后,英法趁着希腊和亚美尼亚入侵土耳其时,出兵夺取了埃及。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和法国宣布埃及处于两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两国的保护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