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德国海军兴登堡级战列舰相比,苏联级战列舰采取更强悍的全面重装甲防护,其主装甲带防护是高达560毫米的中华特种钢,足以抵挡12公里外发射的20英寸(508毫米)穿甲弹,保证苏联级战列舰不可能被兴登堡级这类的终极战列舰的炮弹击沉,使得苏联级战列舰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高达34000吨的装甲防护占了全舰三分之一的排水量,导致苏联级战列舰没有更多的排水量分配给锅炉舱和轮机舱,因此只安装了12个燃油锅炉和4个蒸汽轮机机组,最大输出功率只能让苏联级战列舰达到25节航速。无法再提高了。波罗的海的海况不要求大西洋舰艏,就在家门口作战,不需要远洋性能。因此,苏联级战列舰设计的非常紧凑。多余的空间都被取消了,用来安装更多的装甲。不过,苏联海军当前的战略目的是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此对于航速、适航性和续航力的要求都不高。
主炮系统是苏联级战列舰的核心之一,中华帝国海军也为了测试20英寸主炮上舰后的性能,因此给苏联级战列舰设计了四座三联装45倍径的20英寸主炮系统。配合中华帝国先进的舰载火控指挥仪和火控雷达系统,综合火力可谓十分的凶猛。炮击精确度大大超过德国的兴登堡级战列舰的主炮,射程也达到32公里。
苏联海军得到苏联级战列舰的这些性能参数后,大为高兴,一致认为有了苏联级战列舰就足以称霸波罗的海了。不再担心德国海军的威胁。而且,苏联海军向中华帝国派遣大量的海军技术人员,在造船厂跟踪学习。这些人员将把中华帝国的先进造舰技术带回苏联,苏联海军每念及此,被中华帝国痛宰的伤痛也就都忘记了。
六个月后,苏联本土也开始了建造苏联级战列舰余下二舰的准备工作。然而,从一开始,本土的“苏联”级的工程进度就显得相当缓慢,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虽然苏联造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下子从建国后的万吨级的“红色高加索”巡洋舰直接跳到90000吨级的超级战列舰。跨度实在太大。船厂根本没有没有建造如此旁然大物的经验。其次,本土“苏联”级在建造中不断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困扰,因为从中华帝国进口材料实在太贵,蛋疼的苏联财政部长要求本土尽可能的提供。按计划,要求列宁各勒的日丹诺夫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钢铁厂提供30000吨装甲钢。但实际上只有1800吨交货,其他钢材的强度和韧性都不过关。从德国又进口一些廉价的克虏伯钢材。但是经过试验才发现,跟中华帝国的特种钢不再一个档次,差太多。但有总比没有强,财政吃紧的苏联政府只好用克虏伯钢材来滥竽充数了,但德国也在大规模造舰,钢材也限制出口,苏联最多只能够得到计划规定一半的钢材。无论是伊诺拉工厂和马里波夫厂对生产厚度超过230毫米的装甲板都很不在行。而实力最强的基洛夫厂却忙于Т-34坦克项目,无暇他顾。不得已,设计人员只得将所有厚度超过200毫米的高强度渗碳钢改为简单的表面硬化钢。结果直到在中华帝国的两艘超级战列舰建成后,伊诺拉和马里波夫厂再也无法保证优质大厚度装甲钢的连续供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