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No.117 小树林见

“这是什么?”

龙耀武看着面前的数张报纸,有些不解。

吴朝阳也沉默着,眼睛却是在瞟着报纸。

“我只是找了些东西,想要证明大包干的可行性和优势!”

王明远说着,摊开第一张报纸:“两位领导请看,在1978年,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陆续推进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先开始于徽省凤阳小岗村。

那年,当地遭遇百年罕见大旱灾,很多人被迫外出讨饭,也就在那年冬天,18户小岗村村民按下红手印,率先拉开大包干序幕,并在1979年获得了大丰收。”

这件事情,在当时可谓是轰动一时。

能来到1980年,王明远也做了不少功课。

这便是他了解到的信息之一。

小岗村的十八户村民可是发誓:哪个因为大包干进了大牢,全村养活他一家。

这是非常冒风险的事。

随后,其它邻村的人得知这件事情后,也纷纷效彷。

当时凤阳人还有一首名叫《大包干歌》传唱出来:“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接下来,王明远翻出另一张报纸。

展现给两人的是苏省上塘小苏庄的变迁之路。

同样是因为干旱几乎颗粒无收的小苏庄,也开始了大包干,在79年,实现粮食产量翻倍。

第三章报纸,王明远展现的是79年春耕时节,受小苏庄极具说服力的事实影响,引发群体效应,和徽省相邻的谷墩大队第四生产队也实行了大包干,以此同时,立新大队也有几个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效果不同凡响。

在六月时,上塘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中,第一次明确要求各生产队可以试试。

王明远一边翻着报纸,一边将大包干的好处一一展现在两人面前。

到了最后一张报纸,也是最近发生的。

报纸上的新闻稿讲述的是:五台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的奇人。他在动乱前考上华清大学,却因出身不好,被退回乡里务农。

他躬耕于农亩却不改科研初心,自学两门外语,研究养猪技术。

公社猪场连年亏损,改革春风稍微一吹,他便带上自己的小存款折,推开公社书记办公室的门说:“我愿意承包公社猪场,一年翻身,如若不能,甘愿受罚,口说无凭,立个军令状,以此相押。”说罢,将存折拍在桌上。

那书记也豪爽,说:“如若有失,你我共担。”

结果,这个猪场一年翻身,大大盈利。

这篇稿子见报后,事情立刻进入快速的酝酿发酵中,现在还看不出什么来,但王明远却知道,在见报后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收到了五千多封来信,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农民络绎不绝,而这牛人也顺势办起了养猪培训班,并被当地破格提升为干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我在1980有片原始森林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