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来到客栈,在一楼找了个座位,点了四个菜,一小坛酒,边喝边聊。
客栈的伙计也认识李鸿基,招待得热情,还多送了盘盐水花生,免得等菜枯坐。
“小陈,货栈外怎地那么多马车?”李鸿基有些奇怪地问着伙计。
伙计呵呵笑着解说道:“朝廷又开始了移民,由驿站和商栈承担运送,运送的多,补贴给得也多。俺们中华商会大量定制马车,就是想为朝廷分忧,为国家做事。”
李鸿基笑了,调侃道:“小陈这嘴是越来越会说了,还为朝廷分忧呢,说赚钱多实在。”
伙计笑道:“这迎来送往的,总不能老是粗俗不是。就是听,也学会些好听的话了。”
“又要移民,不知是往哪里?”高迎祥开口问道:“又有何新政策?”
眼看吃饭的客人不多,伙计便简单介绍道:“主要是辽东、东番府、路上吃喝花费全免费,到了所在地方便给田地耕种,免赋税两年…….”
移民工作如果只依靠朝廷出台政策,百姓自发,显然是效率低下的。
交通工具,路上的吃住等等,对于多数连县镇都没出过的百姓,肯定是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开始由政府主导,中华商会参与协助,把移民工作从头到尾包办起来,解除百姓的畏难情绪。
相对于持续大旱的陕西、河南、山西等北方省份,辽东地区尽管寒冷,但有耐寒作物,耕种的情况要好很多。
要知道,历史上明末的小冰河期之所以肆虐,甚至成为大明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耕种没有进行适应性的改变。
比如崇祯二年,陕西省大部地区就下了一场暴雪。大旱之年有了降雪原本是好事,可这场大雪竟然在春耕之后才来,将禾苗全部冻死。
到了十二月,延安府又遭受雪灾,百姓冻死、逃荒者不计其数。
小冰河期的寒冷是历史罕见的,你还种植传统的稻子、小麦,歉收都是轻的,颗粒无收也不奇怪。
如果在暴雪缓解旱情的情况下,种植生长期短、耐寒耐旱的农作物,比如土豆、玉米、黑麦,结果就要好得多。
李鸿基连连点头,和之前的政策相差不大,但解决了行路的困难,会有更多的百姓响应。
中国传统是“安土重迁”,可也有一句话“人挪活,树挪死”。特别是那些没有土地的,等于是给了一次置业重来的机会。
人口的稀释是肯定的,但却不会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情形。移民针对的对象,主要便是无地且穷困的农民。
一方面是减轻灾区赈灾的负担,另一方面则是有效利用人力,搞好新地域的开发建设。
朝廷不过是拿出些补贴,可灾情持续最少的也要三五年。而移民到了新地方,这三五年所创造的价值,绝对要多于留在灾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