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在庙堂是经久不衰的惯用把戏!
六部大佬们很快就察觉出了苗头,顿感大失所望,知道这只是演给他们看的,其最终结果早已内定。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底线到底在哪儿。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贸然加入只会让自己被动,六部尽管不甘心,却也只能做个旁观者。
此番庙堂斗争六部完败,吏部尚书都引咎辞职,他们的心气儿也没了,熄灭了出头想法。
唉,队伍散了,不好带啊……
对于内阁,他们是愤怒的,然,如今局势不容他们过分指手画脚了,至少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
尚书、侍郎缄口不言,安安静静充作看客,看其表演。
不过,朝堂并未因他们沉默变得冷清,反而更热闹。
内阁跟皇帝‘顶牛’、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声援,通政使司通政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摇旗呐喊,好不热闹。
就连六部的中层官员,都不乏声援者。
一时间,内阁成了为官请愿的好人,光芒万丈。
当然,不乏有聪明人看出其中猫腻,但内阁大势已成,顺势而为才是最优选择,何况,他们也是受益者。
当朝堂声音趋于统一之时,赞扬不够卖力,也是不被允许的。
…
一番争执之后,皇帝最终还是妥协了。
削减了《劳动律法》,并将商税降低至商品价格的三成,同时,还取消了商品出海限额。
如此局面,可谓是皆大欢喜。
这为官绅做大提供了契机,大家都是受益者,包括六部高官。
海商利润那般丰厚,谁不想趁机捞一笔呢?
一场朝堂会议下来,新国策获得了所有人的拥护,诏书很快颁发,晓瑜天下!
~
小院儿,
得知诏书颁发的李青轻轻笑了,这一步棋走下去,对大明的商业,乃至工业,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商人是逐利的,有利可图,他们才会有进取之心,想让大明走向半工业化,甚至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得提振这些商人信心。
而这时代的商人,基本都是官绅,民间商贾也有,但占比实在太少了,且绝大数也做不大。
毕竟……大明也就一个沈鑫。
现如今,大明已处于资本萌芽阶段,李青这么做,就是了培养资本,并让其带动市场经济。
让经济大河快速流转,奔腾不息……
不过他也明白,后续肯定还会有一系列问题出现,但相比之下,工业化发展远胜农业化。
摊丁入亩,户籍制度改革,清丈土地……一系列国策,以及新作物的引进,让大明的人口增长迅速,迄今为止,大明人口已达一亿两千万。
这么大的人口,未来若不能从土地上解放出一大部分,那不仅是莫大损失,甚至会演变成灾难。
其实,李青致力于发展工业,也有转移视线的考量,把士绅的目光转移到商业,不再盯着那一亩三分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