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运行不匮者,智之功也。”————————【中说·问易】
等到第二天,司空淳于嘉亲自上奏,请求皇帝择立老师,早日接受经学教导,也好早日亲政,奏疏中暗示王允当为帝师,不期然被皇帝留中,这无疑是个默认的信号,像是夜里水面上的灯,不仅吸引飞蛾,更是吸引水下的鱼。
很快,在上朝的时候,太尉马日磾紧接其后,请求皇帝择立中宫。一时间朝臣纷纷附和,请皇帝早日成婚,延请大儒,尽快亲政。
一切似乎都在向皇帝看好的势头前进,可偏偏事与愿违。
王允在这个时候摆了皇帝一道,他在朝会上直言道:“当年孝昭皇帝同样是在十二岁册立孝昭上官皇后,臣愚见,此次册立中宫,当依孝昭皇帝故事。”
汉昭帝刘弗陵在册立皇后前是个傀儡,册立之后说是亲政,其实政权还是把持在霍光、上官桀的手中。王允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立后可以,借此亲政不行!
皇帝当时就气得不行,他原本以为王允已经默许和他达成一致,以王允为师,延续他的政治生命,为皇帝制衡势将崛起的马日磾一党;并以此交换,让自己正式亲政,处理朝政。
既然王允不守规矩,任意妄为,那就不要怪皇帝不客气。
在官场上,若是有人不知变通、不知妥协,那他的下场只有被淘汰。
朝会过后的当天下午,皇帝便下发诏书,称立后之事非同小可,宜缓慎议之,短期内将此事搁置不提。
然后又与士孙瑞等人商议一番后,迅速决定了帝师的人选,诏拜御史中丞桓典、议郎赵岐二人每日入金华殿授业,虽然没有让他们有辅政的职权,但让他们可以随时出入省中,可谓是极高的荣誉。
而且,这也彻底断绝了王允渴望成为帝师的希冀。
金华殿。
皇帝正在召见他亲自选中的两个授业老师,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皇帝反复考虑许久才决定的人选。在皇帝看来,要做帝师,必须得符合三个条件,名望、学识、派系。
议郎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赵岐少习明经,多才多艺,是有名的经学家、画家。又是大儒马融的侄女婿,太尉马日磾的姑父,只是由于马融是外戚豪家,赵岐自视清高,不与融相见,是故两家关系冷淡。
再加上他的侄子赵戬投身王允门下,更划清了两家界线。
皇帝挑中赵岐为师,既可不过于刺激王允,让王允未能诏拜帝师而给予稍许安慰,又能让马日磾借此机会亲近一向中立的赵岐,最好能影响赵戬的立场,好分化王允的势力。
如果说赵岐算是给予马日磾与王允双方未能直接成为帝师的补偿,那么御史中丞桓典则是皇帝对弘农杨氏的补偿。
为了平衡,皇帝不可能再让杨氏出一个帝师,但又为了不使手下杨氏众人寒心,皇帝斟酌再三,最终选择了桓典来作为帝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