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那些音乐刊物上的描述,巴巴莎女士在她音乐会上演奏《致薇薇安》的时候,有介绍过这首曲子的由来——
《致薇薇安》是由一位名叫贝多芬的音乐家创作。
而这篇大键琴小品的创作灵感来源,则是从来自伊顿镇的多恩先生的角度出发,去描绘他身边银发蓝眼的美好少女薇薇安的。
所以,《致薇薇安》这首曲子在被人们演奏传播的同时,顺带连着其背后多恩和薇薇安的故事,也一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这首曲子的背后,可是隐藏着一个浪漫故事的啊。”
不少游吟诗人在演奏完《致薇薇安》以后,都会这样提上一嘴,然后开始讲述多恩和薇薇安之间的故事。
故事最初的版本是关于——
自小就不受人关注的善良女孩薇薇安,是如何一步一步与善于发现美的青年多恩,建立起深厚羁绊的。
甚至还有传言说,这个最初版本的故事,就是出自那位多恩先生之口。
然后,在乐曲和故事流传的过程中,有曲谱的《致薇薇安》自然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有关于多恩和薇薇安的故事,却在最初版本的基础之上,通过群众的口耳相传,艺术加工后,衍生出了不同的情节分支来。
反正相关的故事传播到伊顿镇的贵族夏琳小姐这里,已经有了三个不同的版本了。
而夏琳小姐在傍晚时分和克里克谈论起这个浪漫故事时,对故事的个人解读是这样子的:
“据我所知,多恩先生是在大概去年的秋天来到伊顿镇的,而且镇子上也从来也就没有过叫贝多芬的音乐家。”
“所以,我个人更加倾向于相信第二个故事版本——多恩先生和那位名叫薇薇安小姐是于很久之前相识,但最终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开。”
“悲痛欲绝的多恩先生由此告别原来的一切,来到小镇伊顿重新生活。而那首《致薇薇安》,也成为了他怀念薇薇安小姐的唯一慰藉。”
总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随着《致薇薇安》和其背后的故事继续传播,不同的人可能都会对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的理解。
而对这首曲子有所感触的人,也会参照着[银发蓝眼]这一标志性外貌,在他们心目中构建出不同的[薇薇安]形象来。
更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
在小镇伊顿,有一位多恩先生。
而这位多恩先生认识一名银发蓝眼,美丽善良的女孩,薇薇安。
……
夏琳小姐在家仆的簇拥之下,回到了伊顿镇西侧的富人公寓区。
走进镇子没多久,她在路边的石椅上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多恩先生?”夏琳看见多恩一个人坐在路边,像是在乘凉的样子,略微有点吃惊,不过还是主动打了招呼,“晚上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