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潜的时空里,有一个经典的营销桉例:
玛丽亚凯莉mariahcarey于1994年发行的圣诞歌曲,“圣诞节我想要的只有你alliwantorchristmasisyou”。
在歌曲发行整整三十年之后,这首歌曲每到圣诞节前后,就能够再次进榜,甚至登顶各大排行榜冠军,以至于被歌迷们戏称凯莉的“养老保险金”。
但是,为什么呢?
从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每年圣诞节都有歌手发行应景专辑、发行圣诞歌曲,其中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也数不胜数,然而,为什么这一首却如此特别,屡屡能够刷新记录呢?
其实,这就是营销手段。
当年,圣诞歌曲市场前所未有的繁荣,“圣诞节我想要的只有你”只是数不胜数的圣诞歌曲其中之一,发行之后,其实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火爆的反应,真正受欢迎的依旧是那些流传十几二十年的经典老歌。
于是,当年发行这张专辑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就想出了一个营销方桉:
双管齐下。
一方面,是电台点播,让电台主播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播放
一方面,是商场铺货。
其实,前者,基本各大唱片公司都在做,只是哥伦比亚唱片更进一步——
他们以一种近乎洗脑的方式反反复复播放,真正地确保,无论人们什么时候打开电台,又或者什么电台频道,总是能够听到这首歌。
客观来说,这份努力,很强大,很出色,奠定了基础,却不是决定性原因,后者才是。
什么叫做“商场铺货”?
并不是铺货唱片,而是商场背景音乐,也就是每当人们走进商场、超市的时候,耳边传来的音乐。
哥伦比亚唱片在整个北美大陆大大小小的商场和超市全面铺开,圣诞节前后,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持续循环播放,而且不是一年,整整持续了数年时间。
久而久之,当人们圣诞节走进商场和超市的时候,自然就会听到这首歌,再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一个烙印——
这首歌等于圣诞节。
最后,如果人们圣诞节走进商场和超市,听不到这首歌的时候,感觉就不太对劲,节日气氛似乎也就不浓厚。
一种心理暗示,一种记忆烙印,甚至还成为无数孩子的童年回忆,演变成为潜意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等待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之后,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圣诞节来临的时候,由他们来选择圣诞歌曲,“圣诞节我想要的只有你”也就成为他们的首选,然后,根本不需要宣传费用,一波全新的浪潮就铺陈开来。
当年,哥伦比亚唱片在这两个渠道上,花费数百万美元进行推广,尽管其他唱片公司也都会这样做,但预算花费却远远没有如此夸张,不少人都认为哥伦比亚唱片脑子进水了,沦为行业内的一个笑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