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祖师爷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是一部教人打仗的兵书,然而孙子一直在强调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问题是不战如何能屈人之兵?难道说坐等敌人自灭?当然不可能,这里的不战是指的狭义的战场厮杀,不代表不对敌方实施心理战、外交战、经济战等手段。如果啥都不干,就坐等敌人自灭,我只能说想得美。孙子甚至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外交手段的运用可能相对于军事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慎之又慎。孙子将军事手段和外交手段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比较“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外交手段能最大程度保全己方实力,不破坏任何东西,是最理想的办法;而战争方式无论胜败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生命的逝去和经济的衰退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万不得已才能使用。
严格意义上列国伐交实际上包含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的综合运用,是一国通过施加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力并以军事威慑力为后盾最大化实现自己的政治图谋。比如任命某位官员为主管外交和军事的大臣,这位官员可以是对对象国较为温和的人士,也可以说一位主张强硬姿态的人士,无论如何这位大臣的任命都属于本国内政,但却会引起别国的反应。但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充其量不过是表明本国的姿态。这属于国内政治谋略对外交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当有限的。那么真正的外交谋略又是如何运用的呢?这个《孙子兵法》也有提到。
孙子曾提到过“衢地合交”――在军事行动过程中如果到达一个四通八达之地就有必要展开外交活动,与一些邻国结交以争取支援。利用相关国家之间的矛盾,使用外交计谋来避免灾祸或是结交盟友共同抗敌是当时较为常用的外交手段:魏惠王伐韩,齐宣王向韩国承诺救援以坚定韩国抵抗之心。可真打起来了齐国却迟迟按兵不动,直到韩、魏两国都露出疲惫之后才发兵攻魏,其实齐国的真实意图就是利用魏、韩两国的矛盾实现自己一箭双雕的意图。魏惠王打算纠集天下诸侯伐秦,结果商鞅赶赴魏国以劝魏惠王称王并向东扩张来转移魏惠王的视线,从而使秦国得以避免刀兵之祸。
此刻的他们不像赵国那样?而是停留在魏国,这也和刚才说的有所不同。与魏国这样的弱国韩国自然也是能够答应的,与赵国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师他们自己也是不好意思说什么呢?所以他们自己也是只能同意这些事情!
强国与弱国相交也是有不同的方法,不一样的对手,有不同的做法,这或许也是时也命也。魏国赵国那是两个不一样的国家,虎狼之国与守城之国有着明显不同。
魏国安于守城,而赵国城下狼子野心,他们都是贪图利益,但是韩国他们做梦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事情不算完,一场阴谋也是才刚刚开始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