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正在见宁姑姑抽不开身,所以我这会儿正预备上乾清宫,把皇爷爷前几天借给我的字帖还回去,替他们俩问安,倒是和你们正好顺路。”
既然朱瞻基说是顺路,同行的又没有那些最重礼仪的东宫官,因此张谦闻言自是不会有异议。这一路走,他少不得接上了朱瞻基刚刚的话头,因笑道:“皇上最爱重的就是皇太孙,别说是几本字帖,就是再珍贵的东西也不会不给,又何必巴巴地跑去还?倒是皇太孙殿下说代为问安,难道皇太子殿下的身子有什么不妥?”
“也没什么不妥,只是入秋之后有些老毛病,走不动长路罢了。皇爷爷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最讨厌父亲走路也要太监搀扶的模样,所以早上既然已经去过,下午又没有什么大事情,父亲也就不和我一同来了。对了,张越,你这回入宫可是又有什么绝妙好文进呈?”
张越原本落后张谦一步,看上去一如平日那些初次入宫毕恭毕敬的官员,听到朱瞻基这一问,他立时一愣:“殿下怎么知道?”
“我不过随口一问,谁知道竟然猜中了!只不过,皇爷爷如今全副精神都在北征上头,你纵使有奇思妙想,这会儿恐怕他也没心思听。你是聪明人,该当知道何时进奏何事最适宜,这次怎么偏赶在这时候?”朱瞻基说着说着,便渐渐端出了久受熏陶的储君架势,直到旁边张谦低声提了两个字,他方才恍然大悟,“好嘛,你先是开海禁,这会儿又是海运,左右就离不开一个海字……若是让那些正焦头烂额的大臣听到了,少不得要斥你多事。”
“殿下,这海运究其根本不过是开海禁的后续罢了。若是没有皇上派人沿海除倭,若是沿海不是有大批识得海途的船工,臣也不敢提这个。大海不同于河漕,若是黄河决口,则河漕易堵塞,但海运则无此忧。皇上既然让郑公公带宝船下西洋,沿海地理水文必然早就记录了下来,行船容易得多。造船固然要等几年,但只要宝船下洋归来,有些固然要入库修理,但余下的船若是用来运粮,只要南方大熟,北方则无饥馑之忧……”
虽说张越要说服的是朱棣,但这会儿朱瞻基既然说了这么一番话,张越少不得拿这位皇太孙当作自己面对皇帝时的预演。即便是起初不过出于人情方才答应帮忙的张谦,在张越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下,亦不禁渐渐觉得此事有道理。而朱瞻基虽说并不是那种轻易能被人说动的人,但也颇有些感触。毕竟,比起怀念南京的父亲,他倒是一直赞同定都北京。可北京什么都好,但要养活那么多官员以及随同北上的家眷以及工匠等等,粮食不可或缺。
只不过,之前花了那么大力气疏通漕河,用海船运粮还有必要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