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齐率领着八旗军主力匆匆赶到战场,迅速与明军展开了激战,在屯齐的亲自带领下,八旗军反复冲击着明军战阵,一连冲了三次,方才在一堆烂泥中找到了尼堪那具的无头尸身。至于他的脑袋,自然是被定国割下,送往贵阳请功去了,如何还能找得回来?见到尼堪的尸体,八旗军顿时士气跌落至谷底,屯齐不敢再战,只得下令全军后撤,返回长沙。
再说定国,不但割下了尼堪的首级,还缴获了尼堪的七宝金兜、牟揭金顶和交龙绣纛。尽管此战大获全胜,但定国心里很清楚,八旗军主力犹存,并未受到多少损失,如果仅凭自己本部人马很难确保全胜。
因此他并没有下令乘胜追击,只是尾随跟进,准备等冯双礼和马进忠两路兵马赶到,堵住清军归路后,再对清军发起全线猛攻,前后夹击,一举全歼敌军。
然而很快定国便发现事情不对劲,冯双礼和马进忠二人率领的两路偏师并没有按照原计划出现在预定地点,眼看清军主力渐行渐远,定国心中很是恼火,立刻命斥候前去查探两路兵马的具体位置。
没过多久,斥候便匆匆回来禀报,说冯、马二人所部早已退往湘乡去了。
若是按照原先的计划,就算清军能够突出重围,起码也得折损上万兵马,这对旗丁只有不到十万的满洲八旗来说可谓是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可是随着冯、马二人突然撤走,八万明军将士顿时完全暴露在了八旗大军的兵锋之下,若不是定国运气好一举击杀尼堪,逼迫八旗军退兵,即便此战能胜,也是一场惨胜。
不过没多久定国就发现,冯双礼也只是受人指使罢了,事情真正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义兄,秦王孙可望。
定国虽然心中极其愤怒,但他明白再继续孤军深入非但无法扩大战果,反而会将大军陷入危险的境地,只得无奈下令收兵返回衡州。
回到衡州城后,定国立刻让人押来俘虏仔细辨认斩首的清军将领身份,不到半日这些首级的身份都被一一得到了确认。除尼堪外,还有一等伯议政大臣瓜尔佳程尼,一等轻车都尉鄂克卓特、喀尔他喇,二等轻车都尉额色、伊马图、恳哲,三等轻车都尉玛欣、莽仪禄,护军统领都贝,护军参领达尔布、肃丹,护军校法克、果浑、彰库善、韶瞻,前锋校海住,骁骑校莫勒洪、音达胡齐,一等侍卫回色、喀喇,一等护卫沙布,三等护卫慕兰,署参领刘国辅等大小将佐三十余名。
除刘国辅归属汉军八旗以外,其余全都是如假包换的满蒙八旗。
不过这次明军却并未能够形成如桂林大捷之后席卷广西那样的大胜,随着冯双礼和马进忠两路兵马不告而别,定国不得不在腊月里放弃了衡州,南下退往永州。
尽管功败垂成,但在短短九月间,定国率部纵横数省,收复湘、桂,消灭清军十余万,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已是明朝自万历戊午以来,对满清作战中从未有过的大胜了。
同时,其他各路明军也与定国遥相呼应,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其中张煌言部光复了浙江大部分地区,郑成功部光复了福建、广东潮州等地,白文选部光复了两川之地,李来亨部收复了襄阳等湖广重镇。
为了激励各地军民的抗清热情,定国又让人绘制孔有德和尼堪的画像,刊布粤楚,露布告捷。不少痛恨清军暴行的当地百姓于是纷纷拿起锄头、镰刀,四处截杀落单的清军。
随着衡州大捷的消息传至湘、赣边境的罗霄山地区,活跃于此的刘京、李 文斌等部抗清武装更是备受鼓舞,他们一面高举着抗清复明的旗帜号召当地百姓收复失地,一面积极同李定国取得联系,请求派兵支援。
不过由于定国此时正在湖南境内与清军主力周旋,无暇他顾,只能派李远和陈玺二人带着一千人马前往江西,配合刘京等部收复吉安府属各州县。
当尼堪的死讯传至北京,顺治帝不禁大惊失色,他立即命和硕亲王以下大小官员皆出城迎接尼堪灵柩回京,并辍朝三日以示哀荣。
不少朝臣见这大半年来,明军一改先前的颓势,屡战屡胜,皆心生胆怯,纷纷建议顺治帝放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明朝媾和,平分天下。
顺治帝尚在犹豫不决,数日间,又有各处败报接踵而至,此时满清的统治已接近崩溃,全国女真壮丁数目锐减至不足四万人,再无可用之军能够南征了。
顺治帝心中沮丧,坦言自己乃是夷狄之君,而非中国之主,甚至萌生了退回关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