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他们又被称为野蜂部落。德昌傈僳人自古有一种说法:“三只土蜂能杀死一头牛,一窝马蜂能蜇死一个人。”
即使,如此危险也不能阻止他们寻找野蜂的脚步。走进德昌县傈僳族居住区,你会发现许多傈僳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悬挂着马蜂窝,马蜂来回飞舞,形成一道别处没有的独特景观。
据说,德昌80%的傈僳人家都养野蜂。养殖野蜂的种类较多,有马蜂、土琴蜂、牛角蜂、狗屎蜂等近二十种。他们将野蜂巢取回家悬挂在房前屋后,不需要喂养,野蜂自己会在蜂巢内繁殖。每年三四月份,正是傈僳人出门寻蜂、招蜂、取蜂蛹的时候。
寻找野蜂,他们有一套奇特的方法,先捉上一两只蚱蜢等昆虫,固定在一根细棍上当诱饵。然后用一根长头发,一端打上活结,另一端拴上白色的火草皮或鸡毛等显眼的、分量很轻的东西,用作跟踪的参照物。只见,他们拿着有昆虫的细棍在林间舞动,不一会儿就引来马蜂绕着棍子飞舞。随即,捕蜂人停下动作,马蜂便飞到棍上啃虫肉。捕蜂人缓缓地把细棍移下来,瞅准时机,将事先准备好的拴有醒目标志物的头发丝,牢牢套在蜂腰上。马蜂将肉啃成一个接近花生米大的肉团后,将其抱起往“家”飞,捕蜂人随即跟着马蜂飞跑。由于捕获了猎物,马蜂的灵活度和飞行速度都慢了很多,捕蜂人就跟着白色的参照物追,看落在什么地方,就能找到蜂窝的准确位置。接下来,是取蜂窝。他们一般是采用火烧后迅速用一块布包裹住野蜂窝,然后用刀割下。在这个环节上,他们常会被蛰伤。通常是白天取,但如果是大蜂窝,为了安全起见会改在晚上取,将蜂窝取回系在房前屋后,野蜂在新的家开始新的生活。从此,野蜂变成了家蜂,蜂窝由小变大,一般在冬天来临时,蛹化成蜂前取蜂蛹。
捕蜂人先用刀割开大蜂包,然后把白生生的蜂蛹取出,从蜂蛹堆里找出蜂王,放回空巢,再将蜂包封好,又挂到房前屋后,继续喂养。过不了多久,蜂巢里又会产出新的蜂蛹来,如此循环利用。第一次取蜂蛹的时间在8月左右,以后在9和10月各取一次。傈僳人捕野蜂,不需要任何工具也没有什么防护措施,靠的就是经验与智慧。
养野蜂,取蜜取蛹,不仅能自己食用,而且能出售贴补家用,成为了傈僳人增收的门道。他们世居于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属山地农耕、狩猎民族,长期混居于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白、哈尼、汉等民族中间,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与藏缅语族彝语支相同或相近。
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即有傈僳族人居。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被迫逃迁,散居于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永北起义,都曾引起傈僳族较长时间的大迁徙,往返流离,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布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