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西晋时,五斗米道发展为天师道。天师道分符水派和金丹派。前者仍采用首过(即自省思过)、符水治病等方式,在民间传播;后者则以金丹经、房中术等手段为统治者帮闲服务。但上至君主,下至贵族和官僚,信道者甚少,道教仍未成为统治阶级倡导的宗教。
西晋灭亡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极为苦闷,遂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东晋南北朝时,一方面,下层人民信奉道教者激增,他们往往自称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降生为圣王,组织起义。著名的东晋孙恩、卢循起义,就是以五斗米道为组织形式而发动的。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上层亦多有信奉道教者。如东晋哀帝、简文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高等士族如南方的琅邪王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陈郡殷氏,北方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京兆韦氏,都信奉天师道。道教遂开始由民间宗教向统治阶级宗教转化。但是,天师道存在的教义混乱、修行困难、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等问题,都难以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于是,东晋中叶至南北朝初年,出现了道教改革。改革的内容,大体上是南方重经法义理,制作教义,北方则讲究礼拜功德、清理道规。
东晋以前,道教经典颇滥。葛洪(约283~363)《抱朴子》所记各类道经,有二三百种,一千四五百卷。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始,杨羲、二许(许谧、许□)制作上清经及真□(即所谓老君亲授之语)。其后,梁陶弘景(456~536)在此基础上撰《真诰》,遂建立道教中的上清派。上清派既重视诵经、修功德,更以存神为主,认为使百神守身,可长生不死,飞升太清;并主张简化修行方法,贬斥旧天师道的房中之术。东晋末,葛洪孙葛巢甫又制作灵宝经,刘宋陆修静(406~477)更加增修,立成轨仪,建立了道教中的灵宝派。灵宝派受上清派影响较大,但也有重符□科教、重劝善度人、修行方法更简明易行等特点,因此广泛传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